联系微信:relx07007

撤退还是重生?电子烟品牌用“小号”进入美国

当美国电子烟市场掀起暗涌:大品牌的观望与破局者的突围

2025年6月的海关数据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全球电子烟行业激起层层涟漪——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,当月中国电子烟对美出口额仅1.06亿美元,同比暴跌66.62%,环比减少48%。这个曾经被中国品牌视为“黄金战场”的市场,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收缩。

更令人警觉的是,这场震荡并非中国企业的“独角戏”:全球电子烟巨头Njoy在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1.08亿美元,另一国际头部品牌VUSE的收入同比下滑13%,连行业公认的“抗风险强者”都难掩颓势。美国电子烟市场,这个曾贡献全球近40%消费量的核心阵地,正在经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洗牌。

暴跌背后:需求收缩与规则重构的双重绞杀

要理解这场震荡的根源,需跳出单纯的“销量数字”,看向美国电子烟市场的深层变化。首先是需求的结构性收缩:经过近十年的普及,美国电子烟用户增速已从高峰期的年均15%降至不足3%,存量市场的争夺成为主流。

更关键的是,年轻消费者对“潮流消费品”的热情逐渐消退——当电子烟从“酷”的象征变为“日常用品”,其增长逻辑从“身份认同”转向“功能替代”,但多数品牌未能及时完成这一认知转换。

其次是监管与规则的持续收紧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的PMTA(上市前申请)审核仍在以“漏斗式”筛选推进,截至2025年6月,无一中国品牌通过该认证,此外,各州层面的“风味禁令”“税收加征”“销售许可分级”等政策,进一步压缩了市场的操作空间。

破局者突围:从”制造输出”到”在地化重构”

当巨头们在存量市场中挣扎时,中国电子烟产业链的“新势力”正悄然发起一轮“在地化革命”。与早期中国企业仅通过OEM/ODM代工进入美国市场不同,2025年上半年,越来越多中国烟油品牌和电子烟制造商选择直接在美国设厂,其中烟油厂的行动最为迅速。

这种“制造本土化”的背后,是对美国市场的深度理解。首先,规避贸易壁垒:2024年底美国对中国电子烟加征15%的关税后,本土生产的综合成本大幅度提升;其次,贴近消费需求:美国各州的口味偏好差异极大,本地工厂可根据区域市场快速调整配方;最后,建立信任背书:FDA对“本土生产”的产品审核周期更短,消费者也更倾向于选择“美国制造”的电子烟。

大品牌”防御术”:用”小号”探路的谨慎反击

面对新势力的冲击,曾经主导市场的国际大品牌选择了“战略收缩+战术试探”的组合拳。

最典型的策略是“主品牌维稳,附属品牌试水”:PMI旗下的“投资美国”计划看似宏大——未来三年向无烟产品研发设施投入超8亿美元,依托2008年以来全球140亿美元的无烟技术创新积累,目标是协助3000万美国成年吸烟者转向减害产品——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更像是一场“防御性布局”:通过巨额研发投入巩固技术壁垒,同时用“创造高技能岗位”的舆论话术争取政策支持。

而在具体产品层面,大品牌们纷纷推出“小号”品牌:低调注册了电子烟子品牌,主打“极简设计+社交属性”,这种“用小品牌试错、用主品牌兜底”的策略,本质上是巨头们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妥协——既不想错过新机会,又不敢用主品牌直接“押注”,毕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,“保命”比“扩张”更重要。

未来已来:美国电子烟市场的”新游戏规则”

站在2025年的年中节点回望,美国电子烟市场的震荡并非“衰退”,而是一场“重构”。当需求见顶、规则收紧、巨头转向,市场的“游戏规则”已从“谁能更快抢占市场”变为“谁能更精准满足用户需求”“谁能更高效应对监管”“谁能更灵活调整战略”。

对于中国企业而言,从“制造输出”到“在地化运营”的转型已不是选择,而是生存必需;而对于国际巨头来说,“守成”与“创新”的平衡术将决定其未来十年的地位——单纯依靠品牌溢价和渠道优势的时代已经结束,技术投入、用户洞察和本土化能力才是新的护城河。

当大品牌放下身段用“小号”探路,当新势力带着工厂和数据而来,美国电子烟市场的故事,或许才刚刚翻到新的一页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Go蒸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ocitynow.com/2348.html

(0)
上一篇 3天前
下一篇 2天前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