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以来,电子烟行业监管动态持续引发关注。继国家烟草专卖局在举行的电子烟监管新闻发布会上释放“严监管”信号后,行业内再传重要动向——两家在雾化物(烟油)领域占据头部地位的企业,因涉及违规生产问题,即将进入停产整顿阶段。
这一消息不仅牵动产业链上下游,更折射出电子烟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向“规范发展”转型的关键节点。
官方通报:两家雾化物企业存在“非法生产”问题
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监管部门明确点名了当前电子烟生产领域的典型违规行为:“一些持证生产企业以科技研发为名,未经许可在许可地址之外非法生产。”
更具指向性的案例是:“广东2家雾化物企业未经许可在许可地址外设立公司,违法使用烟碱生产雾化物。”
这是监管部门首次通过官方渠道披露具体企业的违规细节。所谓“许可地址外设立公司”,指的是这两家企业虽持有合法生产许可,却在核准的生产场地之外,另行注册并运营生产实体;
而“违法使用烟碱”则直接触碰了电子烟原料管理的红线——根据《电子烟管理办法》,烟碱(尼古丁)作为核心原料,其使用必须严格限定在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的主体范围内,且生产过程需符合国家有关标准。
行业动态:头部企业停摆,影响几何?
据多位行业从业者向笔者透露,被点名的两家广东雾化物企业,在行业内属于“第一梯队”:不仅市场知名度高,且稳居国内烟油出货量前十榜单。
目前,两家企业已启动停产整顿程序,预计将持续2周至1个月,期间将全面停止出货;员工已收到放假通知,管理层正配合监管部门完成整改核查。
此次停产的直接导火索,是前期监管部门责令整改后“整改不到位”。从行业监管逻辑看,这并非孤立事件——近年来,随着电子烟纳入烟草专卖管理体系,监管部门对生产环节的合规性要求持续加码,重点打击“一证多址”“超范围生产”“原料违规使用”等行为。而这两家企业的案例,正是监管“长牙带电”的典型体现。
深度观察:停产整顿影响深远,进一步严格监管
值得关注的是,当前正值电子烟生产许可证续期的关键期。根据《电子烟生产许可证管理细则》,生产企业需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60日内提出延续申请,监管部门将对其生产条件、合规记录等进行全面审查。
结合此次事件,大致分析出:“两家企业的停产整顿,更可能是监管审查过程中的阶段性措施,而非最终处罚结果。”
5月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,一年多来仅收回许可证6家,核准停业18家,取消或暂停33家企业未开展经营的许可范围80项。
一方面,两家企业的违规行为虽触及监管红线,但属于“程序性瑕疵”(如地址变更未报备、原料使用流程不规范),而非重大安全或质量事故;另一方面,监管部门在发布会上也强调“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”,对于主动整改、符合条件的企业,仍会保障其合法经营权益。
因此,业内普遍预期,待整改验收通过后,两家企业大概率能顺利完成许可证续期,继续参与市场竞争,不过有可能有效期会减短,目前大部分烟油企业是延长两年期。
不过,此次事件对行业的警示意义不容忽视。随着监管体系从“框架搭建”转向“细节落地”,企业的合规成本将进一步上升——从生产场地的唯一性、原料溯源的完整性,到生产流程的可追溯性,每一个环节都需符合烟草专卖的严格要求。未来,行业资源或将加速向“全链条合规”的头部企业集中,而依赖“灰色操作”的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。
结语
两大烟油企业的停产整顿,既是监管从严的缩影,也是行业规范的起点。对于电子烟产业链而言,短期阵痛或许难以避免,但长期来看,只有坚守合规底线、夯实生产基础的企业,才能在“持证经营”的赛道上行稳致远。
原创文章,作者:Go蒸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ocitynow.com/219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