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电子烟行业的激烈竞争中,许多企业曾凭借一款产品、一次营销或一段风口迅速崛起,但往往又在市场的浪潮中悄然消失。
行业的真正赢家,并非那些短暂闪耀的明星,而是那些能够坚持“熬”下去的企业。熬,不是被动的等待,而是一种主动的战略选择,是电子烟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存活并壮大的核心能力。
过去五年,这个行业经历过山车般的震荡:从资本狂热时的“千烟大战”,到政策收紧后的行业洗牌;从消费者对新奇口味的疯狂追逐,到全球控烟政策对产品形态的反复规训;从技术瓶颈期的“换弹焦虑”,到如今围绕健康减害的深度研发竞赛。
有人用“暴风雨中的小船”形容当下的电子烟企业,但在我看来,更贴切的比喻或许是“石缝里的竹子”——前四年只长3厘米,第五年开始每天疯长30厘米,因为它的根早已在黑暗中默默扎了千丝万缕。
决定成败的是能不能熬成百年企业
这个行业的“熬”,从来不是被动的等待。当2019年“线上禁售令”让90%的新品牌失去获客渠道时,熬住的企业没有选择抱怨政策,而是转身深耕线下渠道,一家一家谈门店,一遍一遍做用户教育;当2022年全球烟草巨头带着成熟的技术和资本入场时,熬住的企业没有慌乱跟风,而是把资源砸进烟油配方实验室,用18个月的反复测试,把尼古丁传输效率从行业平均的18%提升到22%。
当2024年欧盟宣布全面禁售一次性电子烟时,熬住的企业没有选择退出欧洲市场,而是用6个月时间研发出可替换烟弹的新品,用更环保的包装和更精准的口味分层,重新抢回市场份额。
运气或许能让企业在某个节点爆发,但只有“熬”的韧性,能让企业在每一个节点存活。电子烟行业的技术迭代周期是12-18个月,政策调整窗口是6-12个月,消费者偏好迁移是3-6个月。
这些数字背后,是企业必须面对的“生存时钟”。那些靠融资烧钱快速扩张的企业,往往在市场风向变化时最先崩塌;那些沉迷于“爆款思维”的企业,往往在下一个爆款出现前就被遗忘。
越是普通企业越要靠熬逆袭
电子烟行业的竞争格局,天然带有“强者恒强”的马太效应,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没有机会——恰恰相反,“熬”恰恰是普通企业最锋利的逆袭武器。
普通企业的“熬”,本质是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极致。他们不贪大求全,而是聚焦一个细分需求;不做跨界扩张,而是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产品力的打磨上;不追求流量红利,而是用“笨功夫”建立用户信任。
这种“慢”,反而让他们在巨头无暇顾及的角落生长出独特的竞争力——当头部品牌忙着抢占主流市场时,他们在深耕垂直人群;当巨头们陷入价格战时,他们在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;当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时,他们用“熬”出来的差异化,撕开了一道属于自己的裂缝。
越是大风大浪时期,越要靠熬才能持续
电子烟行业的“大风大浪”,从来不是偶然事件,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:从2003年第一支电子烟诞生,从2020年全球电子烟市场规模突破400亿美元,到2023年中国电子烟出口额占全球份额的90%——每一次行业跃迁的背后,都伴随着剧烈的震荡与洗牌。而能在这些震荡中“熬”下来的企业,往往具备三个共同的特质:
第一是“抗周期的资源储备”。熬得住的企业,早在行业上升期就开始储备“过冬的粮食”:他们不会把所有利润都投入营销,而是留出20%-30%用于技术研发;不会盲目扩张生产线,而是保留10%-15%的弹性产能;不会依赖单一市场,而是提前布局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。这些看似“保守”的决策,在行业下行期会成为最珍贵的生存资本。
第二是“反脆弱的产品结构”。熬得住的企业,从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:他们既有面向大众市场的“走量款”,也有满足细分需求的“利润款”;既有依赖成熟技术的“稳定款”,也有布局未来的“概念款”;既有面向C端消费者的终端产品,也有面向B端客户的定制化解决方案。这种“多产品矩阵”,让企业在面对政策调整或市场需求变化时,总能快速调整策略,避免全盘皆输。
第三是“可持续的组织能力”。熬得住的企业,最核心的竞争力从来不是某个产品或某项技术,而是组织内部的“韧性文化”:他们鼓励员工犯错,但更鼓励从错误中学习;他们重视短期目标,但更强调长期愿景;他们关注业绩增长,但更关注团队的能力沉淀。
这种组织能力,让企业在面对危机时,不会因为个别高管的离职或某个部门的失误而崩溃,反而能通过组织的自我修复,实现“越熬越强”的进化。
熬是一种战略,熬到竞争对手消失了
在商业世界里,“熬”往往被视为一种被动的生存策略,但在电子烟行业,“熬”恰恰是最主动的战略选择。当一家企业决定“熬”时,它实际上是在做三件最重要的事:
第一,筛选竞争对手。电子烟行业的入门门槛并不高,行业进入调整期时,“机会主义者”会率先退出,而选择“熬”的企业,实际上是在用时间淘汰掉一批竞争对手。
第二,积累核心壁垒。真正的竞争壁垒,从来不是靠资本砸出来的,而是靠时间熬出来的。壁垒,只有在“熬”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构建,一旦形成,就会成为企业最坚固的护城河。
第三,重塑行业格局。电子烟行业的历史,本质上是一部“熬者生存”的历史:五年前,这个数字是数千家;今天,真正能稳定盈利的企业几百家。那些存活下来的企业,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聪明,而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能“熬”。
熬是一种长期主义,熬而不倒是最大竞争力
在消费电子行业,“摩尔定律”主导着产品迭代的速度——每隔18个月,性能就会提升一倍,价格就会下降一半。但在电子烟行业,“反摩尔定律”正在悄然生效:随着监管趋严、技术趋稳、消费者需求趋理性,产品的迭代速度正在变慢,而品牌的生命周期正在变长。这意味着,企业要想在这个行业立足,必须放弃“赚快钱”的思维,转而拥抱“长期主义”。
长期主义的本质,是“熬而不倒”。它不是简单地坚持做同一件事,而是在坚持的过程中不断优化、迭代、进化。一家践行长期主义的电子烟企业,会这样做:
在产品研发上,他们会坚持“用10%的收入投入基础研究”,哪怕这些研究在3年内看不到回报;在渠道建设上,他们会坚持“先做深一个区域,再扩展到全国”,而不是盲目铺摊子;在用户运营上,他们会坚持“把每个用户当成朋友”,而不是当成流量;在企业管理上,他们会坚持“打造学习型组织”,而不是依赖个人英雄主义。
这些做法,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,但长期来看,会产生惊人的复利效应:持续的研发投入会转化为技术专利,形成技术壁垒;深度的渠道建设会转化为用户粘性,形成品牌护城河;用心的用户运营会转化为口碑传播,形成市场影响力;高效的组织管理会转化为核心竞争力,形成发展动能。
当这些复利效应逐渐显现时,企业会发现,曾经的“熬”已经变成了“赢”——他们不仅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,还成为了行业的引领者;他们不仅熬过了行业的寒冬,还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。
熬不是等待,而是行动。熬的本质是坚持和专注,是厚积薄发
“熬”的本质:它不是消极的等待,而是积极的行动;它不是被动的承受,而是主动的选择;它不是简单的坚持,而是智慧的沉淀。
雾谷圈多次推出“十年+电子烟持久战企业”主题,正是因为我们相信: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里,“熬”才是最确定的生存法则。那些能熬过十年、二十年的企业,终将成为行业的脊梁;那些能在熬中不断进化、持续升级的企业,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。
毕竟,所有的伟大,都源于一个“熬”字。
原创文章,作者:Go蒸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ocitynow.com/267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