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的风里已经有了秋意,但电子烟行业的热度却随着销售旺季的到来持续攀升。从深圳宝安的生产车间到欧美街头的便利店,从供应链端的芯片备货到消费者购物车的加购提醒,整个产业链条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转动起来——这是一年中最关键的“回血期”,也是决定企业全年业绩的“战略窗口”。
对于从业者而言,下半年该怎么打?是守存量还是拓增量?是拼技术还是抢渠道?当我们拆解行业当下最紧迫的六大命题,或许能找到答案。
稳产能,保生产许可证
2025年的电子烟生产许可证续签季,比往年更让人心弦紧绷。多位业内人士透露,今年不少企业的续签周期被压缩至一年,甚至有部分中小厂商只拿到了半年的“临时牌照”。这意味着,政策端对行业的合规性审查正在从“宽松期”转向“精准期”,而产能利用率,成了悬在企业头顶的“续命指标”。
什么是产能利用率?简单来说,就是实际产量与设计产能的比值。过去几年,行业经历过“野蛮生长”,不少企业为抢占市场盲目扩产,车间里堆着闲置设备,产线开工率不足50%;但在今天,这一数据直接关系到能否拿到下一年的“入场券”。
根据最新的《电子烟生产许可管理条例》,监管部门将重点考核企业的“资源利用效率”——如果连续两个周期产能利用率低于60%,续签资格将被亮红灯;而高于85%的企业,不仅能顺利续期,还可能获得“优质产能”的政策倾斜(比如优先审批新品类、出口备案)。
更现实的是,生产许可证不仅是“生存门票”,更是供应链议价权的根基。一家产能稳定的企业,能在与烟油供应商、电池厂商的谈判中拿到更优惠的账期;能吸引代工厂优先排单,缩短交付周期;甚至在出口时,海关会因为“产能可验证”而加快清关速度。可以说,稳住产能,就是稳住了下半年的“基本盘”。
调库存,防风险
去年下半年的“库存危机”还历历在目:某头部品牌因误判市场需求,囤了价值2亿的一次性烟弹,结果新品上市后旧款滞销,不得不降价清仓,毛利率直接跌去8个百分点;另一家新锐企业则因供应链延迟导致库存断档,旺季期间线上店铺显示“缺货”,被竞品抢走了大量用户。这些教训都在提醒:下半年是销售爆发期,但库存管理稍有不慎,就会从“利润来源”变成“风险炸弹”。
更聪明的企业已经开始用“库存周转率”替代“库存总量”作为考核指标。比如某品牌将SKU从80个精简到45个,淘汰了20%的低周转产品,结果库存周转天数从60天缩短至35天,现金流反而更充裕。这不是简单的“做减法”,而是通过数据筛选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产品——毕竟,在旺季的战场上,“卖得快”比“囤得多”更重要。
产品创新,反内卷
当行业陷入“价格战”“颜值战”的内卷陷阱时,真正的破局点往往藏在技术里。前不久发布电子烟新品,两款新技术引发了广泛关注:陶瓷芯空气加热技术与超声波微孔加热雾化技术。它们的出现,不仅解决了传统雾化方案的痛点,更可能重塑行业的竞争格局。
陶瓷芯空气加热技术做了两件事:一是在陶瓷芯表面增加微米级空气通道,让加热时产生的蒸汽先与空气混合,再进入用户口腔,口感更纯净;二是采用“分段式加热”模式,根据用户吸阻自动调节功率,避免过热。?
超声波微孔加热雾化技术则更“颠覆”——它放弃了电阻丝,改用超声波震动片将烟油雾化成更细的颗粒,同时通过微孔阵列精准控制雾化量。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“无接触加热”,理论上不会有焦糊风险,而且雾化效率更高?。
当产品力成为核心竞争力,企业就不用再靠低价补贴抢市场,而是用技术差异留住用户。可以预见,下半年会有更多品牌将这两项技术应用到主力产品中,一场“技术驱动型”的产品升级战即将打响。
设备+耗材双轮驱动,还是HNB+尼古丁袋第二曲线
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,企业的增长逻辑开始从“卖设备”转向“卖服务”——但具体是走“设备+耗材”的经典路线,还是探索HNB(加热不燃烧)+尼古丁袋的“第二曲线”?这需要结合企业的基因与市场特性来判断。
选择哪条路线?关键看企业的资源禀赋。如果企业有强大的设备研发能力和耗材供应链,那么“设备+耗材”仍是当前最稳妥的选择;如果企业在HNB领域有技术积累(比如与烟草公司的合作经验),或者想快速切入海外新兴市场,那么HNB+尼古丁袋的第二曲线值得尝试。毕竟,在存量竞争的市场里,“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才是生存智慧。
人工智能+电子烟
当手机学会“人脸识别”,家电能“语音控制”,电子烟的智能化早已不是噱头——它正在通过物联网(IoT)和人工智能(AI)技术,从“吸烟工具”进化为“懂用户的智能伙伴”。
这种进化体现在三个层面:第一是“自适应”。通过内置的传感器,电子烟能自动识别用户的吸阻、频率、温度偏好,动态调整雾化参数。比如老烟民喜欢“重口”,设备会增加功率;新手用户吸阻轻,设备会降低功率并减少尼古丁输出。某品牌的测试数据显示,搭载AI算法的设备,用户满意度比传统设备高28%。
第二是“健康管理”。通过连接手机APP,设备能记录用户的每日尼古丁摄入量、使用时段、甚至呼吸频率(通过内置的气流传感器),生成健康报告并给出建议。更前沿的技术已经在探索“尼古丁递送控制”——根据用户的戒断反应,逐步降低尼古丁浓度,帮助用户减少依赖。
第三是“场景化服务”。比如在办公室场景,设备会自动切换到“静音模式”(减少按键声);在户外场景,会提升雾化量以满足深吸需求;甚至能通过定位功能,在用户常去的咖啡馆推送“咖啡味烟弹”的优惠信息。
抢占欧美渠道的线下市场
线下渠道仍然是电子烟销售的主力战场,尤其在欧美成熟市场。英美烟草旗下Vuse Ultra首次进入全球旅游零售渠道,于法兰克福机场销售,并计划拓展至英国部分机场。
这种渠道拓展战略显示了对线下消费场景的重视。旅游零售渠道不仅销量可观,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品牌形象,接触高端消费群体,产生品牌辐射效应。
然而,渠道策略需要与当地监管环境相适应。英国一次性电子烟禁令的实施,以及欧洲对其他电子烟产品的监管变化,都要求企业具备敏捷的渠道调整能力。
对于那些能够快速适应监管变化、建立多元化渠道网络的企业,将在下半年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显著优势。
下半年的关键词是“韧性”
从稳产能到调库存,从技术创新到路线选择,从智能化到渠道争夺,下半年的电子烟行业没有“一招制胜”的捷径,却有“韧性生长”的共识。
所谓韧性,是既能守住基本盘(产能、库存、合规),又能抓住新机会(技术、渠道、智能化);是既能在红海中拼杀(产品创新、成本控制),又能在蓝海中布局(第二曲线、海外市场)。
当行业的“野蛮生长”阶段结束,“剩者为王”的时代才刚刚开始。那些能在下半年稳住节奏、练好内功的企业,终将在下一个春天里,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。
原创文章,作者:Go蒸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ocitynow.com/256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