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微信:relx07007

两种电子烟企业,不同的晚年结局

你信任你雇佣的人吗?这就是问题所在。如果你不这样做,为什么还要雇人家呢?

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电子烟行业的分化已显露出清晰的脉络。曾经同处一条赛道的两个头部企业—A公司与B集团,在经历政策洗牌、市场饱和、技术迭代的连环冲击后,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终局:A公司在行业寒冬中完成了组织重构,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“生存”到“新生”的蜕变;而B集团则在扩张期埋下的管理隐患集中爆发,最终因核心团队流失、创新能力枯竭,被迫拆分业务线,逐渐淡出主流市场。

表面看,这是战略选择与资源调配的差异;往深里说,是两家企业管理者对“信任”二字的不同理解,最终改写了企业的命运剧本。

两种电子烟企业,不同的晚年结局

信任员工,是企业前进的真正核心动力

企业的“晚年”危机,往往不是突然降临的。当行业红利消退、竞争转向存量博弈时,那些依赖“强管控”“高压力”维持运转的企业,最先暴露出组织僵化的致命伤。

B集团的衰落轨迹便印证了这一点:在行业高速增长期,其通过严格的KPI考核、层级分明的汇报体系,将员工变成“执行机器”——从产品研发到市场推广,每个环节都需要多层审批,一线员工的反馈需经部门负责人、总监、分管副总三级过滤才能到达决策层;基层员工稍有“越界”行为(比如自主调整促销方案、针对区域市场提出定制化需求),便会触发绩效扣减甚至岗位调整的风险。

反观A公司,其管理层很早就意识到:在技术与需求快速迭代的行业中,最珍贵的资源不是资金或专利,而是员工“愿不愿意为公司创造价值”的主动性。他们取消了繁琐的审批层级,赋予一线员工“在预算范围内自主决策”的权限——比如区域销售团队可以根据当地消费特征,直接调整20%的产品组合;研发人员可以针对用户调研中发现的痛点,发起小范围的产品迭代测试,无需等待高层点头,这种信任释放了巨大的能量。

企业的“晚年”不是年龄的必然,而是组织生命力的衰退。当员工从“打工者”变成“共创者”,企业便拥有了对抗周期的底层韧性。

信任是双向的,但首先需要有人种下种子

信任的本质,是一场“双向奔赴”。但在企业管理中,种子往往需要由权力上位者率先播下——如果你是老板,就必须承担起“播种者”的责任。

信任天然是双向的,但其萌芽与生长,往往需要一方率先破土。老板掌握着组织资源的分配权与规则的制定权,天然站在了开启信任循环的起点。将信任的责任推卸给员工,无异于等待戈多。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家懂得:信任是必须主动承担的风险投资。

他们敢于率先交付责任,敢于在不确定性中给予空间,敢于在结果未明时表达支持。这颗由老板亲手种下的信任种子,终将长成支撑企业大厦的栋梁。

信任的种子若想生根发芽,需要权力者的谦卑与诚意。你先拿出信任的姿态,员工才会回馈以忠诚的行动。

真正让员工与企业并肩的,是将心比心的尊重

信任的最高层次,是尊重。但许多企业管理者对“尊重”的理解停留在表面:按时发工资、不拖欠社保、偶尔组织团建,便自认为“对员工不错”。殊不知,真正的尊重,是将员工视为“有血有肉的个体”,而非“完成任务的工具”。

让员工与企业并肩作战的,并非冰冷的契约,而是流淌在组织中的尊重与理解。信任的本质,在于视人为人。当企业只关注KPI达成而忽视个体的价值感与尊严,信任便如沙上筑塔。真正的信任文化,是能体察研发工程师攻坚的煎熬,理解市场人员面对政策突变的压力,尊重一线工人对流程改善的建议。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,如同无声的契约,让员工愿意将智慧与热情毫无保留地交付。

员工与企业并肩的前提,是把对方当“人”看。你尊重他的需求,他便会回馈他的忠诚。

如何做到信任?四个具体的行动指南

信任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需要具体的管理动作来支撑。对于电子烟企业(或其他行业的企业)而言,以下四点是构建信任关系的关键抓手:

1、建立信任和包容的文化

文化的核心是“规则”与“氛围”。一方面,要通过制度明确“信任的边界”——比如哪些决策可以自主,哪些需要报备,避免因模糊地带导致的混乱;另一方面,要在团队中倡导“容错”的价值观,鼓励员工表达真实想法,即使犯错也能得到建设性的反馈而非指责。当“试错”成为常态,“创新”自然会生长。

2、敢于授权,但不做甩手掌柜

授权的关键是“赋责”与“赋能”并存。管理者需要明确:授权不是“撒手不管”,而是“给空间+给资源+给支持”。

例如,当员工负责一个新项目时,除了赋予决策权,还应提供必要的资金、人力和市场信息支持;定期跟进进度但不干预细节;项目结束后,无论成败都一起复盘经验。这种“有边界的信任”,才能让员工在成长中建立责任感。

3、尊重人格:视人为人,而不是工作的机器

尊重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:准时参加会议不迟到,倾听员工发言不打断,认可员工的贡献不敷衍,关注员工的情绪状态不忽视。

更重要的是,要尊重员工的“完整性”——他们不仅是企业的“劳动力”,更是有家庭、有爱好、有理想的个体。当企业愿意为员工的“完整人生”提供支持(比如弹性工作制、育儿假、职业发展通道),员工才会为企业投入全部的“完整能力”。

4、容错误,让员工获得成功

失败是创新的必然代价,但许多管理者却将“不允许失败”等同于“追求完美”。真正的信任,是允许员工在可控范围内犯错,并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。

例如,当员工因市场判断失误导致项目亏损时,管理者应首先关注“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”,而不是“谁该为此负责”;当员工尝试新方法取得小成果时,及时给予肯定和推广,让他们感受到“努力被看见”。当“成功被鼓励,失败被包容”成为企业的常态,员工才会敢于突破舒适区,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
当电子烟行业的潮水退去,政策收紧,市场洗牌加剧,两种企业的结局已然分明。信任员工、视人为人的企业,其员工队伍在风浪中不是一盘散沙,而是凝聚成坚韧的共同体。他们在压力下主动补位、共担风险、寻求突破,成为企业度过寒冬、甚至逆势而上的核心力量。

相反,那些弥漫着猜忌、控制与工具化思维的企业,看似严密的管控在真正的危机前不堪一击。人心涣散、推诿塞责、创新窒息,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。

你信任你雇佣的人吗?这个问题,值得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反复叩问。因为答案,决定了企业的“晚年”是温暖的重生,还是冰冷的凋零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Go蒸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ocitynow.com/2120.html

(0)
上一篇 1天前
下一篇 8小时前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