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跟几个电子烟圈的老熟人聊天,大家喝酒吹牛的话题都变了——以前聊“今年又爆单了”“哪个区域又被我啃下来了”,现在全在叹气:“这行是不是要见顶了?”
数据不会说谎。2025年全球电子烟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30亿美元,但增速从以前的30%+暴跌到2%-8%。以前是“随便开个厂都能赚钱”的野蛮扩张期,现在是“狼多肉少”的存量博弈时代。
以前靠胆子大、运气好、甚至“擦边球”就能活的企业,接下来可能要一个接一个倒下了。具体是谁?咱们一条条盘。
1、效率低下的企业:自己把自己“耗死”
电子烟这行,从研发到生产到出货,链条其实不短。以前市场疯涨,企业哪怕内部流程乱点、决策慢点,只要能抓住风口,订单照样堆成山。但现在市场变了——消费者不再为“凑热闹”买单,品牌得快速反应:今天年轻人喜欢“小烟杆+果味”,明天可能就追“低功耗+智能提醒”,后天说不定又流行“环保材质”。
效率低的企业什么样?老板拍脑袋做决策,部门之间踢皮球,供应商对不上节奏,生产周期比同行慢半个月。别人已经推新三款了,它还在打磨第一款的包装;别人把库存周转天数压到20天,它的货压在仓库里吃灰。
存量时代最金贵的是“现金流”和“响应速度”,效率低的企业,还没等对手出手,自己先把自己耗死了。
2、全球化布局不行、本土化稀松的企业:“窝里横”活不长
前几年国内电子烟市场好赚钱,很多企业就守着“中国工厂+国内销售”的老本,最多也就是往各大贸易商发点货,根本没认真研究海外市场的“玩法”。
但现在国内政策收紧、竞争白热化,海外成了必争之地。可有些企业连最基本的“本土化”都没做好——比如去欧洲卖,不知道当地消费者更在意“尼古丁盐浓度”还是“电池续航”;去东南亚卖,搞不清宗教文化对产品设计的禁忌;甚至被当地渠道商压价,还只会说“我们成本高没法降”。
更惨的是,有些企业连“全球化布局”都没概念,以为“把货发给海外经销商”就是出海了。结果人家当地品牌崛起,消费者要的是“本地服务+定制产品”,它的货在仓库里积灰,只能看着别人赚海外的钱。
3、智造能力拉胯的企业:“手工车间”干不过“智能工厂”
电子烟不是“组装手机”,但也不是“小作坊搓烟弹”。现在的消费者要的是“稳定口感”“长续航”“安全材质”,这些都需要工业化的智造能力支撑。
但有些企业还停留在“半手工”阶段:烟弹的雾化芯全靠工人肉眼检查,良品率忽高忽低;生产线换型号得停机调参数,一天浪费几百小时;供应链管理靠Excel表格,原料断供了才想起补货……
对比之下,头部企业早就在投自动化产线、建智能工厂了——从原料入库到成品打包,全程数据监控,良品率稳定在99%以上,成本比小厂低20%。存量时代,消费者不会为“不稳定”买单,渠道商也不会为“高风险”压货。智造能力差的企业,要么被成本拖垮,要么被质量投诉搞臭名声,活不过三年。
4、没产品设计能力的:“抄作业”终成“被抄家”
电子烟的用户体验,70%靠产品设计。从烟杆的握感、按键的反馈,到烟弹的吸阻、口味的层次,每一个细节都得琢磨。
但很多企业的产品逻辑特别简单:“看市场上什么火,赶紧抄一个。”去年大屏流行,满大街都是智能手机款;今年换“磁吸款”了,又一窝蜂推“积木型号”。结果呢?消费者用脚投票——反正都差不多,谁便宜买谁。
更惨的是,抄都抄不明白。人家大厂的产品有“记忆点”:比如某品牌的烟杆是“人体工学曲线”,握久了手不酸;某品牌的烟弹是“双腔结构”,前调清甜后调浓郁。而小厂的产品呢?要么“味道发苦”,要么“漏油漏到怀疑人生”,要么“充电半小时用十分钟”。
存量时代,消费者要的不是“差不多”,是“非你不可”。没产品设计能力的企业,迟早被“同质化”淹没。
5、没利润和现金流的企业:“拆东墙补西墙”撑不久
电子烟行业的钱,看着好赚,其实“坑”很多。上游原料(比如尼古丁盐、电池)价格波动大,下游渠道(比如线下店、电商平台)抽成高,中间还有研发、物流、营销的成本。
有些企业,为了抢占市场份额,盲目打价格战,产品卖得很便宜,利润微薄。可运营一家企业,方方面面都要花钱啊,研发需要投入资金,生产设备要更新,市场推广也得花钱。如果利润不够,现金流又不畅,一旦遇到点风吹草动,比如原材料价格上涨、市场需求突然下降,企业就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。没有资金,企业连正常的生产都维持不下去,更别说发展了。
6、合规滞后、靠“运气”的:“踩雷”只是时间问题
电子烟是“政策敏感型”行业,从生产资质(比如国标认证)到销售渠道(比如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),从广告宣传(比如不能说“戒烟”)到出口合规(比如欧盟的TPD认证、美国的PMTA),每一条都可能成为“生死线”。
有些企业的思路特别危险:“先干了再说,大不了被查了再整改。”可现在监管越来越严——销售端,线下店必须装“人脸识别”防未成年人;出口端,美国FDA的检查越来越频繁,资料不全直接扣货。
更讽刺的是,有些企业“靠运气”赚的钱,最后全砸在“合规”上。比如为了省成本,用不合格的电池,结果被市场监管局查了,罚款500万;为了冲海外订单,没做PMTA认证,货轮到港就被扣,损失上千万。
存量时代,“合规”不是“选择题”,是“生存题”。靠运气混的企业,迟早要为自己的侥幸买单。
7、管理层稀烂、内斗内耗的企业:“自己人”搞死自己
最后说个扎心的——很多企业的“死因”,不是外部竞争,而是内部“宫斗”。
比如老板疑心病重,总觉得高管要“跳槽单干”,于是派亲戚管财务、安眼线盯业务,搞得团队离心;比如几个合伙人当初“兄弟合伙”,现在为了“谁管生产”“谁拿更多股权”闹矛盾,决策卡壳、项目停滞;比如管理层只懂“搞关系”,不懂“做业务”,开会只谈“人情世故”,不谈“怎么提升良品率”“怎么压成本”。
以前市场好,就算内部乱点,业绩也能往上走;现在市场差,内耗等于“自杀”——今天A部门和B部门抢资源,明天C总和小股东撕破脸,后天核心技术人员被挖走。等外部对手打上门的时候,内部早已经乱成一锅粥,根本没力气反抗。
8、写在最后:2025年的电子烟,活下来的是“抗造”的
2025年的电子烟战场,不再是“谁跑得快谁赢”,而是“谁能活得更久”。
效率低下的会被拖死,全球化无能的会被憋死,智造拉胯的会被挤死,没产品的会被抄死,没利润的会被耗死,不合规的会被罚死,内斗的会被耗死。
但反过来想,能熬过这一轮的企业,一定是“效率能打、全球布局、智造过硬、产品惊艳、利润健康、合规先行、管理通透”的。
其实哪有什么“谁先撑不住”?不过是那些该补的课没补、该改的毛病没改的企业,被时代的浪潮拍在了沙滩上。
原创文章,作者:Go蒸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ocitynow.com/195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