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班味”这个词2024年挺火,说的是打工人身上那股被工作腌入味的疲惫感。但要我说,这词放在电子烟行业里才叫贴切——别人闻的是咖啡味、外卖味,电子烟从业者身上飘的,是烟油调配和抽吸的香味、雾化芯烧糊的焦苦味,混着KPI压力和政策风险的复杂气息,堪称当代职场“班味”天花板。
卖的是”减害”,但全世界都当是”害人”
电子烟这行从诞生起就背着“原罪”。明明打着“减害替代品”的旗号,却总被扣上“教唆青少年抽烟”“比传统烟更毒”的帽子。每次有青少年接触电子烟的新闻,整个行业都得跟着挨骂,仿佛从业者个个都是黑心商人。舆论场里,电子烟依然像过街老鼠,从业者一边得跟消费者解释“我们真不是坏人”,一边还得应付监管部门的突击检查,活得像个背着处分的好学生。
这种原罪感像空气一样笼罩着行业。市场部同事做宣传得字斟句酌,生怕哪个词踩了红线;研发部调个烟油配方,得先考虑能不能过检测。时间久了,连从业者自己都开始怀疑:我们这行到底算不算在做坏事?这种道德拷问,比烟油里的尼古丁还让人上头。
大小周是常态,双休是奢望
电子烟行业的工作节奏,堪比互联网大厂卷王分卷。新品上市前连轴转是基本操作,政策风向一变,全公司立马进入战备状态。有朋友在某头部品牌做产品经理,有次跟我吐槽:“我们公司连厕所隔间都挂着时钟,生怕你蹲坑超过十分钟。”更绝的是,这行流行“大小周”工作制,周末单休的那天,办公室里依然键盘声此起彼伏——毕竟海外市场的时差可不管你休不休息。
“这行没有朝九晚五,大部分企业都是大小周,甚至还有单休。”一位工程师的吐槽道出行业真相。当产品迭代快过手机更新,加班就成了续命刚需。
朋友圈静悄悄,工作群刷到爆
翻开电子烟从业者的手机,你会发现两个极端:朋友圈三天可见,工作群却永远999+未读消息。不是大家不爱分享生活,而是实在不敢——发产品广告怕被屏蔽,吐槽工作怕被截图,晒加班照又显得矫情。久而久之,朋友圈成了摆设,工作群反而成了精神树洞。
更扎心的是,这行的人际关系越来越“工具人化”。同行聚会聊的是“最近哪家工厂出新品”,亲戚聚餐被问的是“你们公司上市了吗”,连相亲对象听说你是做电子烟的,第一反应都是“这玩意儿合法吗”。从业者们渐渐活成了孤岛,只能在行业群里抱团取暖,互相吐槽政策、交流避税经验、倒苦水求安慰。
政策高压锅:每天都是生存游戏
如果说其他行业是“在红海里游泳”,电子烟行业就是“在火山口上走钢丝”。2022年国标落地,2023年消费税开征,2024年欧美合规政策陆续出台……政策变动比烟圈散得还快。
电子烟行业的政策环境,堪称当代职场“高压锅”现实版。全球监管政策像雪片一样飞来,从业者每天都在玩“政策版”极限挑战。
产品迭代快进键:追不上的KPI
电子烟行业的更新速度,比短视频的切换还快。今天刚研发出陶瓷芯,明天全行业都在推棉芯;这个月流行小烟,下个月大烟又卷土重来。产品经理们像站在传送带上,永远在追赶下一个爆款。某品牌市场部同事吐槽:“我们做方案的速度,赶不上老板变主意的速度。”
更可怕的是,这种快节奏直接传导到个人。设计师三天要出十版包装方案,运营一周要策划三场促销活动,连财务都得实时更新成本模型。有次跟一研发工程师吃饭,他边吃边刷行业动态,突然一拍桌子:“完了!竞争对手刚发了新技术,咱们的方案得推倒重来!”那顿饭剩下的半小时,他全程在改PPT。
班味背后:在夹缝中求生的打工人
电子烟从业者的“班味”,是政策风暴、道德漩涡、市场激流共同酿造的独特滋味。他们像站在飓风眼中的舞者,一边要维持平衡不被吹跑,一边还得跳出优雅的舞步。有人调侃:“我们这行,吸进去的是KPI与焦虑,吐出来的是行业在夹缝中求生的袅袅青烟。”
但话说回来,哪个新兴行业不是这么过来的?新能源车、P2P、元宇宙……哪个没经历过质疑与阵痛?电子烟从业者的特别之处在于,他们每天都在“原罪”与“救赎”之间走钢丝,在政策红线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平衡。下次你看到电子烟产品时,除了那团烟雾,或许也能闻到背后那群被“班味”浸透的打工人气息——那是奋斗的味道,也是时代的注脚。
在这个被严格定义边界的行业里打工,班味的浓度,早已超越了尼古丁盐本身。
原创文章,作者:Go蒸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ocitynow.com/194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