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客服:relx07007

查扣频发却没有电子烟企业倒闭,三大核心矛盾揭开产业真相

近年来,全球电子烟监管风暴愈演愈烈。仅2025年5月,美国FDA在芝加哥查获价值3380万美元的非法电子烟,中国香港廉政公署破获市值2000万港元的电子烟走私案,俄罗斯警方更截获价值近9000万元人民币的非法货品。

这些数字背后,折射出电子烟行业在海外市场的“高危生存逻辑”——尽管查扣行动频发,但鲜有国内企业因此倒闭。本文将通过三大核心矛盾,揭开这一现象背后的产业真相。

电子烟企业

违规进入目标海外市场:逃避监管的“猫鼠游戏”

电子烟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渗透,往往伴随着精密设计的“合规漏洞”。以美国市场为例,2025年5月FDA查获的Snoopy Smoke、Raz等品牌产品,均通过伪报品名、低报价值等手段规避查验。这些货物在报关时被标注为“普通电子产品”或“日用品”,实际货柜夹层中藏匿电子烟,甚至通过“洗单”操作将不同批次货物混合运输,极大增加了海关识别难度。

类似案例在中国香港的“苍鹭行动”中同样显著。涉事集团通过行贿物流公司职员,将电子烟伪装成“普通包裹”派送,利用香港自由港的物流中转优势,将货物分拆至多个小型货代公司,形成“蚂蚁搬家”式走私网络。这种分散化操作使得单一货品涉案金额较低,难以触发大规模调查。

俄罗斯市场的查扣则暴露了“灰色清关”产业链的成熟。涉案的4.5万支一次性电子烟和10亿卢布货值产品,通过中亚边境的“非正式通关渠道”流入,物流链条中甚至包含专业“清关公司”,其熟悉俄海关内部操作流程,能通过伪造文件将电子烟归类为“医疗设备”或“化妆品”。

为何查扣力度大,企业却未倒闭?

电子烟企业的核心利润来自品牌溢价和专利授权,而非直接出口货物。以美国市场为例,被查获的Snoopy Smoke等产品多为经销商囤货,企业通过“FOB(离岸价)交易”将货物所有权转移至海外代理商,即便货物被扣,企业仅需承担少量违约金,而无需承担库存损失。

国内厂家出口通过层层分包减少风险

中国电子烟出口普遍采用“多级代理制”。例如,深圳某工厂将产品卖给一级代理商,后者再转售给东南亚、中东等地的二级分销商。一旦某级代理涉及违规,企业可通过终止合作切割风险。

海关查扣多属于目标市场客户委托的国际物流公司报关

国际物流公司常以“包税清关”服务吸引客户,实际操作中通过伪造报关单、拆分货柜等方式逃避审查。例如,2025年香港“苍鹭行动”中,涉案物流公司通过“阴阳单据”将电子烟申报为“电子烟配件”,单据与实物严重不符,但企业只需支付额外费用即可完成通关。

同一企业被查扣数量有限,多为集中执法

各国执法部门受限于人力与情报,通常选择查扣“高可见度”目标。例如,FDA近年查扣的电子烟多为中国头部代工厂的“试单产品”,这些订单量级虽大,但仅占企业总出口量的1%-3%。企业通过分散订单至多个工厂,确保核心产能不受影响。

量大的企业承担风险能力比较强,而小企业通常会FOB成交

企业通过“合规试水”与“灰色并行”双轨策略降低风险。而中小厂商则完全依赖灰色渠道,其经营模式本身就以“快速周转、低库存”为特点,即便单次被扣,损失也可通过后续订单弥补。

行业启示:合规化是唯一出路,但转型代价巨大

尽管当前灰色产业链仍具生存空间,但全球监管趋势已不可逆。欧盟TPD指令升级、美国FDA加速PMTA审批、中国《电子烟管理办法》强化溯源,均倒逼企业重构合规体系。对于电子烟企业而言,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“谁能绕过监管”,而是“谁能以更低成本实现合规”。

短期策略:

  • 合规设计,以产品创新为中心,提升品牌能力;
  • 与合规物流企业合作,建立“双清关”通道;
  • 分摊风险机制设计,避免持证主体受到处罚。

长期战略:

  • 投入雾化芯、可降解材料等技术创新,构建技术壁垒;
  • 品牌矩阵,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;
  • 更加本土化,储备当地市场顶层的资源和合作伙伴。

美国FDA对电子烟的监管聚焦于产品注册与成分审查,而欧盟TPD指令更侧重销售渠道管控。电子烟企业的“查而不倒”,本质是全球化供应链、法律管辖权分割与经济理性共同作用的产物。

当企业将风险分散到产业链每个环节、将利润锚定在监管缝隙之中,单一市场的执法行动便难以撼动其根基。

然而,这种模式注定不可持续——随着各个国家加强监管、区块链溯源技术的普及,以及跨境数据流动监管的强化,灰色产业链的生存空间终将收窄。未来的行业洗牌中,唯有将合规成本内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,才能在全球减害浪潮中赢得持久战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Go蒸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ocitynow.com/1696.html

(0)
上一篇 1天前
下一篇 1天前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