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微信:relx07007

电子烟创业者:低调狠人的千亿迷雾之战

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商业史上有什么最能诠释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,电子烟行业的崛起与震荡绝对算得上典型案例。这个诞生于21世纪初的小众产品,在技术迭代、政策博弈与全球化浪潮的三重挤压下,竟在短短十余年间生长出一个横跨消费电子、医疗科技与健康管理的数千亿产业集群。

而站在产业潮头的电子烟公司老板们,用近乎反常识的商业路径,书写了中国企业家群体中最为隐秘也最具韧性的生存样本。

一条被质疑包裹的雾化革命之路

电子烟的故事始于2003年。一位名叫韩力的中国药剂师在戒烟需求驱动下,将尼古丁通过超声波雾化技术转化为可吸入颗粒,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电子烟就此诞生。但这个承载着替代传统烟草使命的发明,最初却陷入身份模糊的困局——既不被传统烟草行业接纳,又被消费者视为智商税。

直到2016年左右,随着雾化芯和尼古丁盐技术的突破,以及全球控烟政策趋严带来的减害需求,电子烟才真正打开市场缺口。

这条路的艰难,远超外界想象。早期创业者要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瓶颈,更有来自传统烟草体系的隐性阻力、公众对新型成瘾品的道德争议,以及各国监管政策的反复横跳。

2019年中国线上禁售令、2020年全球多国出台电子烟广告禁令、2022年中国《电子烟管理办法》与《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》的正式实施……每一次政策收紧都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,随时可能斩断刚建立的市场信心。

但正是这种戴着镣铐跳的环境,倒逼出中国电子烟企业独特的生存智慧:不依赖政策红利,而是深耕技术底层;不局限于单一市场,而是构建全球化供应链;不沉迷短期流量,而是布局全产业链壁垒。

如今,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烟生产国与出口国,占据全球90%以上的产能。从深圳宝安的电子烟产业带到东莞的精密模具厂,一条覆盖研发、材料、生产、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已深度成型。

这个过程中,无数创业者倒在政策变动的寒冬里,也有少数人抓住技术迭代的窗口,在质疑声中把小生意做成了大的创汇产业。

思摩尔陈志平的过山车样

如果说整个电子烟行业的起伏是一幅宏观画卷,那么思摩尔国际(原麦克韦尔)的股价走势就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作为电子烟第一股,思摩尔曾在2021年7月创下5500亿港元的市值巅峰,其创始人陈志平的个人财富也随之飙升至989.7亿元,跻身胡润百富榜前50名。

但仅仅一年后,受国内监管政策落地、海外口味烟禁令及全球通胀影响,思摩尔市值暴跌超95%,一度跌破300亿港元;陈志平的财富也同步缩水742亿元,蒸发幅度超过75%,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罕见的财富过山车案例。

但陈志平的狠,恰恰体现在危机中的反周期操作。面对市值暴跌,他没有选择收缩战线或转移资产,而是推动思摩尔进行技术降维:一方面加大医疗雾化、美容雾化等新赛道的研发投入,另一方面加速品牌产品的全球化布局。这些动作在短期内进一步拉低了利润表,却为后续反弹埋下了伏笔。

2025年,思摩尔凭借技术储备与全球化产能,成功重返千亿市值阵营。这场过山车的经历,不仅验证了陈志平的商业韧性,更折射出整个电子烟老板群体的共同特质:能在顺境中保持清醒,在逆境中押注长期。

卷到极致的生存法则

在电子烟行业,卷的维度早已超越了产品竞争,而是渗透到企业家的时间分配与精力管理中。与互联网创业者习惯在社交媒体上输出观点、消费电子老板热衷发布新品不同,电子烟公司的老板们更像隐形人——他们的日常不是在海外展会上与经销商谈判,就是在飞往东南亚、中东或欧洲的航班上处理海外地推问题;他们的办公室挂着世界地图而非行业榜单,手机里存着各国海关政策、税务法规与环保标准的实时更新。

这种卷老板的状态,源于行业的充分国际化特殊性:电子烟的核心市场分散在全球数十个国家,每个国家的监管规则、消费偏好与供应链成本都截然不同。例如,美国需要应对FDA的PMTA审核,欧盟需要符合TPD(烟草制品指令)的碳排放标准,中东市场则对尼古丁含量有严格限制,而东南亚国家更关注性价比与本土化服务。老板们必须亲自到场,才能在谈判中掌握主动权。

低调背后的战略定力

如果说其他行业的成功企业家擅长造势,电子烟老板们则深谙藏锋之道。他们很少出现在财经媒体的封面,极少在行业论坛上发表激情演讲,社交媒体的动态大多是公司产品和技术。

这种低调不是刻意隐藏,而是基于对行业特性的深刻认知:电子烟仍处于政策敏感期,过度曝光可能引发监管层的额外关注;技术壁垒需要时间沉淀,炒作概念只会消耗品牌信任;全球化布局需要静水流深,急功近利反而容易暴露供应链弱点。

这种低调的背后,是深谋远虑的定力。某头部电子烟企业的创始人曾在内部会议上说:我们的目标不是做风口上的猪,而是做深海的鲨鱼。所谓鲨鱼,就是在行业浪潮退去时依然能依靠自身力量游弋的生物。

这种定力体现在三个层面:

其一,技术投入的长期主义。

头部企业每年将营收的10%-15%投入研发(远超消费电子行业平均5%的水平),重点攻关雾化材料、电池续航、智能控温等底层技术。

其二,全球化的风险对冲。

通过在多个国家设立生产基地或者合规办公室、分散客户结构。

其三,合规的提前量思维。

在政策尚未明确时,就主动建立高于现行标准的内部合规体系(如尼古丁含量控制、儿童锁设计、环保包装),确保在监管收紧时仍能保持合规优势。

扛过周期的技术-战略-视野三重组合拳

电子烟行业的起伏,本质上是技术驱动型产业在政策不确定环境下的典型生存实验。那些最终扛过周期的企业,绝非靠运气,而是技术积累、战略定力与全球视野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电子烟公司老板普遍具备跨界背景与资源整合能力,多数来自互联网、科技、媒体等非传统烟草领域,擅长将原有领域的经验与资源(如营销渠道、技术积累、政策敏感度)融入电子烟行业,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差异化竞争,包括产品设计、商业模式和技术壁垒的构建,同时注重长期价值,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转型,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支撑。

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电子烟行业的发展史,既是一部技术突破的创新史,也是一部企业家与不确定性共舞的生存史。

那些被称为低调狠人的老板们,用穿越迷雾的勇气、卷到极致的韧性、深藏若虚的定力,证明了在充满变数的商业世界里,真正的生存智慧从来不是追逐风口,而是在风暴中建造自己的诺亚方舟。

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够光鲜,但足够深刻——这或许就是中国商业文明中最珍贵的暗力量:在沉默中积蓄能量,在平凡中创造非凡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Go蒸汽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gocitynow.com/2209.html

(0)
上一篇 1天前
下一篇 23小时前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